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本报讯(本报记者邵珍  首席记者顾一琼)“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今年全国两会,“脱贫攻坚”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一个热词。

提高脱贫质量、防止返贫致贫,是脱贫道路上必须跨过去的一道坎。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周燕芳提交了一份关于推广防贫保险机制助力长效扶贫的建议。她提出,精准防贫是对精准扶贫的延伸和发展,应在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减少贫困存量的同时,探索精准防贫机制,从源头为预防贫困发生筑起“截流闸”“拦水坝”。

周燕芳认为,保险是重要的  “社会稳定器”,天然具有风险分散、损失补偿、资金融通的属性,应当成为今后扶贫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市进行了防贫保险实践,防贫保险正成为一些地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新式武器”。

“商业保险公司也可以参与防贫保险项目。”她建议,推动防贫保险可持续发展,可以参考大病保险模式,在保障扶贫资金专款专用的同时,建立风险调节机制。相关部门要加强财政资金投入的监管,根据规定进行项目安排与使用结果的公告公示,杜绝“跑冒滴漏”的可能。此外,可以通过县/村居民对服务质量评分、扶贫部门对理赔案件进行质量抽检,并依据检验结果予以奖惩等多种形式进行正向引导,督促保险公司不断提升服务品质。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一些代表委员提出,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要在形成稳定连续机制上下功夫。全国政协委员刘永好建议,继续大力发展高效环保、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产品价值链。继续在财税、金融等方面提供支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产业衔接,让脱贫攻坚战中培育的产业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坚持引导产业项目真正对接市场,提升技术水平,改进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真正实现“独立行走”。此外,还要加快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数字金融在农村的运用。

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确保乡村振兴建设的人才队伍拥有“源头活水”,他还建议,进一步加强普及劳动技能培训,构建“地方财政补贴+校企联合培养+龙头企业安置”相结合的对口就业模式,实现务工人员的稳定就业;对吸纳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涉农、扶贫项目实施相应的财税减免等多种支持政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蓄人才力量。